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步入第十年。这十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发展,获得了突出的成绩。仅在过去的一年中,就又有5个国家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再创新高,同时也有更多的标志性项目落地开花。中国企业乘借“一带一路”倡议东风,开拓海外市场。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也获得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得到了更大的助力。
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至11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8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折合191.6亿美元,同比增长6.5%),占同期总额的18.7%,较上年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泰国、巴基斯坦、柬埔寨、塞尔维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4632份,新签合同额6579.1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0.2%;完成营业额4820.9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总额的54%。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以及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和文化往来,也为全球多边主义思想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迈入十周年的进展与评估研讨会暨系列讲座启动仪式顺利召开。研讨会上,来自国家发改委、义乌市政府等政府部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机构的10多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就“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发展进程研讨发言。
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发布《重燃“一带一路”研究,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一带一路”十周年的研究总括性梳理与未来展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原创性地提出了“全球思想价值链”这一新词,认为未来应加强“一带一路”研究,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
具体而言,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思想价值链的重大贡献。“一带一路”全球思想价值链是应时而生,顺势而立。“一带一路”倡议侧重的是经贸合作领域,“一带一路”全球思想顺应时代召唤,积极应对当前全球治理的四大困境,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困境包括:一是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匮乏;二是信任危机阻碍国际社会的团结合作;三是“本国优先”动摇了全球治理基础;四是多边主义弱化,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困境。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一带一路’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影响力日益扩大。”研究报告指出。
2019年,中国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里面写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风俗习惯,是和平发展、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共同发展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都欢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
多米尼加政府地区一体化部部长、左派团结运动总书记米格尔·梅希亚日前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共建国家在交通、数字、文化、健康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面对疫情冲击,中国与包括多米尼加在内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加强了疫苗等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多边合作提供了范本,为世界经济发展带去了中国经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十年来,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营商成本,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化了多边机制在共商中的作用,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推动全球多边主义合作,推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国家合作,为全球多边主义思想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