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金融学会在南宁举办《2021年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收付逆势上扬,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金额累计达4.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4%。中国与东盟双边货币合作水平持续提升。
《报告》主要内容涵盖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情况、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新加坡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政策、中国—东盟经济金融合作形势、趋势展望以及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使用大事记。
《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与老挝、柬埔寨签署双边本币合作协议;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一致积极推动使用本币进行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结算。截至2020年末,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达7560亿元,国别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老挝。人民币东盟使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2020年末,东盟国家共有74家金融机构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参与者。2020年全年,CIPS共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人民币业务金额1.9万亿元,同比增长50.5%。截至2020年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共4个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行;东盟国家商业银行中有252家和中国境内的124家商业银行建立了人民币结算代理行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金融学会跨境人民币业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周诚君表示,《报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的分析框架,内容时效性强、数据详实,有前瞻性,对了解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使用的最新进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东盟国家市场巨大,广西在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进程中,应利用好各方面优势,在深入研究人民币在不同东盟国家账户开立、结算、投融资、外汇交易、金融产品以及基础设施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发展面向东盟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循环使用,服务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行长、广西金融学会会长宋军表示,东盟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先行区域,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广西金融学会每年定期编制并发布《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持续加大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使用成果的宣传力度,有助于提升市场主体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了解,为人民币在东盟区域化发展提供观察窗口与对策调研载体。
《报告》对系统了解、跟踪人民币区域使用的市场动态和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民币跨境使用成绩喜人,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不断上升。未来可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发挥中国区域产业链中心位置的作用,提升人民币的计价功能。二是发挥人民币债券市场作用,使区域内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提高区域经济增长潜能。三是借助数字人民币试点先发优势,探索人民币跨境使用。
有关专家表示,《报告》是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成果的精彩客观呈现,未来要努力实现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双向反馈循环,大力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同时,深化我国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开放,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安全资产。《报告》还全面、详细地阐述了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情况,聚焦人民币在东盟跨境使用中的业务创新,预见性地阐述了人民币区域国际化的空间路径。未来要积极促进人民币成为东盟区域内的载体货币,推动落实已有中国与东盟国家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协议,在主要的“一带一路”项目上形成人民币的次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