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令全世界更加关注全球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前,202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落下帷幕。在此次会议中,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推动亚太地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点的讨论议题之一。
事实上,推动亚太地区的碳减排、清洁能源转型以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共识。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202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我们应采取切实行动进行有利于气候的全球经济转型,我们赞赏相关净零或碳中和承诺。我们将共同努力确保我们的经济和环境政策相互支持。我们将继续共同努力,支持本地区的能源安全、韧性和可及性。我们认为稳定能源市场和清洁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而在推动亚太地区的清洁能源转型、碳减排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等方面,中国都承担起了自己相应的责任,用积极切实的行动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作出了自身的贡献。
亚太地区绿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亚太地区正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等机构合作编写了《2020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天气和气候灾害,特别是洪水、风暴和干旱已经对亚洲诸多国家产生显著影响,威胁农业和粮食安全,加剧健康风险,导致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系统遭受损害。2020年是亚洲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其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高1.39℃。亚洲出现了许多显著的极端高温天气,包括俄罗斯维尔霍扬斯克的38.0℃,这是目前已知的北极圈以北的最高温度。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台风、飓风、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对亚太地区许多国家造成重大破坏。例如,旱涝灾害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诱发粮食安全问题;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破坏居民住宅,导致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增加,引发社会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固定资产及劳动力损失,严重影响经济活动。据统计,亚太地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基础设施处于多灾害风险地区,存在较大的风险敞口。此外,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出台的减碳政策和技术革新,导致高碳行业和企业资产搁置乃至贬值,影响相关企业和投资者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而为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与可再生能源以及与健康、环境保护相关的前沿技术需要更多来自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在日前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亚洲开发银行(ADB)宣布将与金融机构共同成立两只规模分别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基金,分别专注于加快淘汰燃煤电厂以及清洁能源投资。与此同时,亚洲开发银行、印度尼西亚政府以及菲律宾政府共同宣布建立一种新的绿色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旨在推动建立能源转型机制。
“亚太地区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以风能为例,一般而言,沿海地区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蕴含丰富的风能资源。亚太地区如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东北亚沿海、东南亚、澳洲沿海等地的风能资源都相对丰富。截至目前,亚太地区的风电装机容量居全球第一。在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未来清洁能源发展前景广阔。”汪惠青表示。
不过,与此同时,汪惠青也强调,亚太地区清洁能源的发展也面临多项挑战。一是资金短缺。清洁能源项目普遍投资成本高昂、回报期长,早期示范项目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虽然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出台了清洁能源刺激计划,但疫情之下全球长期的经济疲软可能会使清洁能源投资延迟或缩减。
二是技术瓶颈。目前清洁能源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随着各国风电、光伏发电并网比例提高,其波动性和随机性特征对各国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抗冲击能力等提出新挑战。
三是政治壁垒。清洁能源的发展将“撬动”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对过度依赖传统能源的国家造成冲击。与此同时,清洁能源发展也为各国开展互惠合作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需要各国凝聚合力,共谋发展,减少因政治壁垒而导致的项目搁浅问题。
中国为亚太地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而在推动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亚太经合组织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推动亚太地区碳减排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11月11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亚太地区要把绿色作为疫后复苏的底色,努力做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领航者。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成果。发达经济体要秉持共同体意识,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而在11月12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表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方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愿同有关各国一道,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在推动绿色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早已开始行动。国务院新闻办在今年10月27日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城乡建设和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
而在推动碳减排的具体方案上,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中国始终积极推动亚太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不仅向全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在实际行动上也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宗旨。截至2020年底,中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国也积极为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例如,近年来,中国企业持续加大对东南亚气候友好型电力、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资,支持相关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汪惠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