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各国为实现疫后经济的绿色复苏,加强沟通协作的意愿更加强烈。近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落幕。G20是现今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之一。
本届G20峰会包含应对气候变化、加速全球疫苗分发、全球经济复苏等多个议题。其中,有关气候问题的讨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本次峰会并没能就此议题给出实质性成果。G20领导人在公报中就气候问题仅表示:承诺将继续遵守《巴黎协定》的共识,敦促各国采取“有意义且有效的”行动来抑制全球变暖。并未给出具体实施方案及目标。但可以看到的是,全球范围内对于气候风险的关注度正在持续提升,低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共识。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之路上,经济绿色转型已驶入“快车道”。
峰会气候议题成果有限
联合国数据显示,G20国家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近80%,因此,G20国家对气候问题的讨论对全球减排事业至关重要,气候变化也就成为G20罗马峰会的最重磅议题。
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不可忽视的气候风险。联合国数据显示,过去10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温室气体排放是300万年以来最高位。而温室气体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俨然成为蛰伏在暗处的“灰犀牛”,随时威胁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绿色金融合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气候变化会降低生产力,造成产出下降;气候冲击会影响人类健康,进而降低人力资本水平;剧烈的气候变化将引起频繁的资本调整,进而会削减资本的使用寿命,加速资本贬值。
多重风险下,大众期待各国更为有力的行动。2015年,各国一致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也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随后,全球气候谈判进入了更侧重实施细则的技术讨论阶段,但推进较慢。此前,环保人士呼吁G20领导人在本届峰会上就气候行动的时间表达成共识,并提出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目标以及给出逐步淘汰煤炭使用的时间表。目前看来,上述期待均已落空。会后发表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中没有给出实质性的气候行动路线图,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内容为,“我们重申致力于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在这关键10年,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的行动,基于现有最佳科学知识,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并考虑不同国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瑞彬表示,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在应对全球性议题及全球性共同威胁上,G20成为一个较有效的平台,所以大家对于此次罗马峰会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有所期待十分合理。但当下政治氛围以及疫情,不可避免挫伤了国际合作。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呼吁,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应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发扬团结合作精神,求同存异,就抗击疫情、恢复世界经济、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等凝聚共识,合力应对共同挑战。
G20罗马峰会成果寥寥,也使得随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压力倍增。目前,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方仍旧坚持各自原来的立场。本周开始要通过部长级谈判从政治、政策层面努力消除分歧,找到各方的共同点,谈判任务非常艰巨。
各国加快经济绿色转型步伐
虽然全球气候议题的推进并不顺利,但减排以及经济的绿色转型近年来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不少国家以单个行业或政府文件的形式陆续公布了重点领域减排行动计划,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行业以及政策措施。目前,全球约126个国家和地区已提出碳中和目标,占全球排放量约51%。其中,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主要国家实现低碳减排有两个途径,一是降低煤电供应。目前,很多国家已采取措施降低对煤炭的依赖。2017年,英国和加拿大共同成立“弃用煤炭发电联盟”,目前已有法国、丹麦、意大利、墨西哥等32个国家和美国加州、纽约州以及澳大利亚首都领地等22个地区政府参加。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将在未来5年至12年内彻底淘汰燃煤发电,如法国和德国分别计划在2023年底和2035年关闭燃煤设施。丹麦停止发放新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许可证,并将在2050年前逐步停止化石燃料的生产。瑞典2020年4月关闭了全国最后一座燃煤电厂,提前两年实现脱碳计划,与奥地利在同一周内实现无煤化。二是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储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2019年,德国出台了《气候行动法》和《气候行动计划2030》,再次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在2025年达到40%至45%、2035年达到55%至60%、2050年达到80%以上,海上风电装机到2030年达到1500万千瓦时。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减排方面,中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在1990年就已实现碳达峰,承诺的碳中和时间多数在2050年。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普遍预留了60年的时间,来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而我国作出的承诺是用发达国家一半的时间从碳达峰实现碳中和,这也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承诺和大国担当。
此外,在绿色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方面,中国也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9月,在中国的倡议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正式成立,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其中。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发表的《2016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和范围,识别了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全球发展绿色金融的7个选项,成为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指导性文件。